发布日期:2025-06-20 点击量:1763
昆明城市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是云南省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仅有一个专业——法学,法学专业是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02年开始招生,已向社会输送20届(2006—2025届)5600余名毕业生,现有在校生2300余人,在校生规模连年增长。
一、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思路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以现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发展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和东南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功底和家国情怀,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法律实践技能、高尚的法律职业情操、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纪委监委、律师事务所及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法务部门从事法律实务和研究工作的德法兼修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
(二)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父母之心”办学;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
(三)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以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攻方向;以德育教育、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为切入点;以涉外法治人才、纪检监察人才培养实验班为着力点;以师资队伍、保障条件建设为重要抓手;以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学生通过法考、考研、公考等社会考试为有效检验;对照法学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德法兼修的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宪法法律的信仰者、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创新者。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内外结合,融合理论界和实务界专业人才,保障了德法兼修的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人,高职称教师占47.8%;博士、硕士60人,占89.6%;31人为“双师型”教师,占46.3%,分别在法律行业担任执业律师、仲裁员、调解员等兼职岗位。此外,先后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聘请了130余名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特聘导师,参与学院招生、教学、就业等整个人培养过程。
三、人才培养“十抓”举措
(一)抓德育 铸品德
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法律职业道德伦理专门课程、第二课堂思政(校内外社会服务、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中小学法治教育等活动)的德育教育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学生德育教育,塑造学生优秀品德。
(二)抓课堂 夯基础
教师以教学研究项目带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式、个性化指导等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加大课程过程性考核与监控力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三)抓队伍 强师能
持续开展“三风”建设,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垂范,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到法律行业挂职锻炼,制定薪资等级、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方面激励政策,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四)抓实践 重合作
构建29门共计64学分实践课程组成的的科学合理、立体多元、循序渐进的法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把法律行业一线岗位实务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时间上贯穿四年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空间上贯穿第一、二、三课堂,训练了学生法律人职业思维与实务能力。
校外建立教学基地61家,联合构筑互动式德育教育、互联式课程体系、互通式实践教学内容、互聘式师资队伍的“四位一体”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开展“学徒制”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纪检监察人才培养实验班、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诉讼业务能力进阶培养、非诉业务能力培养、“法院+高校”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人大+高校”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等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校内建有智慧法庭、虚拟仿真实训室、诉前调解实训室、立法实训室为主体的法律实务综合实训中心。
(五)抓环节 严管理
制订课堂教学环节管理办法,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加强教学过程考核;严格执行上课考勤、重修、学籍预警、留级、退学、结业等制度,促进优秀教风、学风的形成。
(六)抓考核 提难度
专业理论课程坚持实行教考分离,流水阅卷制度21年,建成30门课程试卷库,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命题、考试、阅卷规范。教考分离制度传导师生教学压力,转化教学动力,提升学业挑战度。
(七)抓比赛 练本领
将辩论、演讲、速记、模拟法庭等专业大赛作为实践课程融入培养过程,以赛促学。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实施,学生全员多轮次参与,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八)抓社考 助就业
将法考、考研、公考等社会考试的指导培训作为教学工作延伸贯穿四年,开设8门针对社会考试的专业选修课程,帮助大批学生通过社会考试,提升就业竞争力。
(九)抓奖励 树榜样
毕业校友反哺母校,教学基地奉献爱心,设立了社会奖学金。奖学金奖励对象多样、覆盖面广、获奖学生多。社会奖学金的设立颁发鼓励先进、树立典型,以榜样力量感染、激励全体学生。
(十)抓视野 促开放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展微留学、海外高校本硕直通项目,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涉外法治人才。
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一)专业建设彰显成果
2017年完成云南省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2022年昆明城市学院法学院法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门,一门正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二)教学成果获奖丰硕
2023年荣获四年一评的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获批云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1项;2019年荣获云南省民办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9、2023年分别荣获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021年、2022年共荣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近3届毕业生,大四在校期间首次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共通过300余人,参加考试学生年平均通过率为40.1%,是全国同期平均通过率16%左右的2倍多;共考取硕士研究生61人,每年均有一批学生考取全国双一流高校和QS全球排名前20名的海外名校。
近3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年终就业率均在92%以上,其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知识产权公司、公证处、法律咨询企业等8个行业主要领域就业及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
(四)毕业校友涌现典范
涌现了一批德法兼修的优秀毕业生。例如,2010届玉喃溜校友,2021年荣获中宣部中组部联合评选的“全国最美公务员”(全国仅32人),并记一等功,是云南省唯一、全国检察院系统唯一获此殊荣者,其还荣获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优秀女检察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09届黄山杉校友,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2019届李响校友,曾任云南省学联驻会主席,荣获共青团中央评选的“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等各级荣誉80余项。
(五)教研项目反哺教学
近4年,教师主持教学研究项目(不含学术研究)4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1项、厅级11项、校级24项,项目研究涉及党建促进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领域,教学研究反哺带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六)社会奖学助力学风
教学基地和毕业校友设立了17项社会奖学金,每年颁发的奖学金超22万元。社会奖学金的设立颁发助力了“赶超比拼”优秀学风的形成。
(七)社会媒体报道关注
产学合作项目、实践教学改革、社会奖学金设立颁发等教育教学特色和改革工作被新华社、云南卫视、昆明教育电视台、春城晚报、云南法制报、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新浪网等30余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