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点击量:30
2025年9月26日,昆明城市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海源校区慧宇楼11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包括: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红斌,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盛祥,云南大学教授、信息学院副院长、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主任代红兵,以及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车文刚、副教授李亚东,人工智能教研室相关教师也一同参会。
论证会上,车文刚院长致欢迎辞,向远道而来的各位行业专家、教育领域学者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车院长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领域,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行业创新活力与国家科技竞争力,而本次论证会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确保方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随后,教师潘越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专业特色及方向、学时学分设置等九大方向全面汇报了《人工智能专业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与会专家全面了解方案架构与细节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在评审工作中,专家组认真听取汇报、全面掌握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思路,对汇报环节中提及的培养目标制定依据、预期达成效果等内容进行细致询问与深入交流。研讨过程中,专家们充分交换意见、凝聚共识,最终结合各自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质量评估、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等领域的专长,提出了涵盖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表述优化、实施保障措施完善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王红斌教授认为,该培养方案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契合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且具备一定特色,同意此版本修订内容,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一是优化完善培养目标,清晰界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成的发展目标;二是进一步优化毕业要求分解表,提升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三是优化课程设置的先序后序关系,确保教学逻辑连贯;四是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辨识度。
代红兵教授指出,培养方案总体科学、合理、可行,建议作出如下调整:在培养目标中明确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岗位,如算法工程师、模型工程师等;增设机器学习课程,强化核心技术知识储备;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单列,突出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提升学生学术表达能力;研究明确本专业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区分度,适当引入嵌入式及物联网相关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高盛祥教授表示,昆明城市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院实际与云南特色,培养目标具体明确,毕业要求详细合理,课程设置科学,专业特色方向鲜明,同时建议:将计算机基础课调整为先修课程,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调整为后修课程,符合认知规律;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改为必修课,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此次 2025 版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汇聚了高校领域的学科专家、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及人才培养领域的资深学者。与会各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模块设置逻辑、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始终将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置于学科布局的核心战略位置。后续,学院将以此次论证会成果为重要依据,进一步细化 2025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持续深化 “产业需求导向” 的培养理念,建立与头部人工智能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最终实现 “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具备创新潜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的核心目标。
文字:王林浩
图片:南 拓
编辑:杨瑞娟
一审一校:潘 越
二审二校:蔡瑞琦
三审三校:吕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