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1 点击量:22
2025 年 10 月 12 日,昆明城市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新 E 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在慧宇楼 410 会议室召开 2025 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此次会议旨在推动该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教育部标准、贴近行业发展需求与教学实际,特邀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英娜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贾连印教授、红塔集团信息部部长于中江高级工程师三位校外领域专家出席指导。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车文刚教授、院长助理李正凤、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李亚东参会,会议由车文刚院长主持。 论证会上,车文刚院长首先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专业,此次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并向参会人员简要介绍了会议议程与讨论重点 —— 围绕方案的合规性、行业适配性及实践可操作性展开深入研讨。随后,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李亚东详细汇报了 2025 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整体框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等,重点阐述了方案制定前针对云南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战略的岗位需求调研情况,以及结合学院办学特色与产业学院资源的设计思路。 在听取汇报后,三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行业经验,对方案进行细致评审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昆明理工大学李英娜教授首先肯定了方案的合理性,她指出,该方案制定依据充分,紧密结合云南区域战略需求开展调研,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明确,课程安排兼顾理论与实践,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同时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主干学科表述需采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的完整表述;二是专业特色描述可进一步强化领域指向,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智能化、工业物联网、社会服务等方向,突出计算素养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需梳理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控制支撑数量以突出核心关联,确保人才能力培养可分解、可观测、易执行、易评价;四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下,需加强课程大纲制定,梳理课程内容衔接逻辑,增设人工智能伦理、职业道德相关模块,并在管理类课程中融入经济效益分析、工程价值收益管理内容。 昆明理工大学贾连印教授表示,方案体系结构完整,在继承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特色、课证融合与第二课堂,体现了 “面向应用、服务区域经济” 的培养导向,他建议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 版)》深化完善:一是在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中增加计算与计算思维相关描述;二是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并突出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差异化;三是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核心前置课程前移,避免因开设过晚影响后续学习;四是适当压缩部分非核心课程课时,为重要专业课程预留更多学分空间;五是补充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学时,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六是规范附表中课程英文名的格式,采用空格分割。 红塔集团信息部部长于中江高级工程师则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提出建议,他首先肯定方案修订的价值 —— 通过近五年人才需求调研,课程设置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随后提出三点增补意见:一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 “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培养,重点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培养良好工作心态与终身学习理念;二是增设校企合作课程或行业技术讲座,柔性提出行业资格证书考取要求,可依托华为云南研发中心资源,借鉴其数字化转型经验;三是提升实习实践质量,构建 “业务 + 数据 + 技术”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论文研读、讲座掌握业务知识,借 PDCA 循环培养数据思维,三年级联合云南支柱产业开展周级实训,推动知识转化。 会议最后,车文刚院长代表学院对三位专家的专业指导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学院将组建专项小组,系统梳理、全面吸纳专家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方案更具合规性、前瞻性与实用性。此次专家论证会的召开,为昆明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助力学院培养更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云南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与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文字:青春工信 图片:青春工信 编辑:杨 灿 一审一校:李 亚 东 二审二校:蔡 瑞 琦 三审三校:吕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