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8 点击量:48


10月22日,昆明城市学院在杨林校区成功举办“智联工科 重构未来”新工科建设跨学科融合与产业创新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围绕跨学科深度融合与产业协同创新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把握新工科建设方向,夯实专业建设根基,强化工科教育特色,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邀请清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温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春城,聚焦大模型前沿技术、智能建造创新实践、数字人文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与学校教师通过跨学科对话与产学研协同探索,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标准、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创新等关键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系统探讨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路径。校企双方还就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创新范式,为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工业领域“五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竹青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时刻,深化新工科建设恰逢其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工科建设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她强调,学校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新工科建设: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牢办学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多方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交叉融合、迭代更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工科建设范式,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车文刚在发言中介绍了学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阶段成果与发展规划。目前,学院已初步建成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程造价,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未来将重点打造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平台、“课程—项目—竞赛—认证”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科研平台,系统推进专业布局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长水教授以《大模型的发展现状》为题作专题讲座,系统梳理了大模型技术从GPT系列到GPT-5的演进历程,深入解析了其在语言、视觉、语音等多模态任务中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张教授重点探讨了大模型在推理能力、产业落地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了当前大模型在可解释性、逻辑推理等方面存在的挑战。通过对技术路径的深度剖析,为与会师生描绘了大模型技术推动产业变革的未来图景,也为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温州理工学院郭海教授在《多语种古籍文档图像识别与文献数字化保护研究》专题报告中,展示了其在多语种古籍智能识别与保护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郭教授深入剖析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文字粘滞性强、版面复杂、图像噪声大等难题,并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MAGPNet古籍文档分类网络、GLADUnet图像二值化模型等创新算法。这些技术在古籍文档分类、图像预处理、字符识别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多语种古籍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与跨学科价值。

昆明理工大学谭良斌教授在《数字时代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专题报告中,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实践。谭教授从数字城市发展历程切入,深入剖析了大数据、数字孪生、参数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更新中的创新应用。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重点介绍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分析、运用街景图像与深度学习的公共空间品质诊断、结合生成式设计的传统建筑数字化传承等实践成果,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如何深度赋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并为区域性特色化应用提供了系统的技术路径和方法支撑。


在研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学校新工科专业教师围绕“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区域性特色专业发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各方代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新工科建设实践,积极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索新工科专业对接产业升级新趋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与长效机制,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工科教育体系提供了多元思路和实践方案。


本次研讨会为学校优化学科布局、深化新工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昆明城市学院将以此次会议成果为新的起点,系统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科研创新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通过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工科建设范式,培养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文字:昆明城市学院
图片:昆明城市学院
编辑:李佳汶
一审一校: 张琪媛
二审二校:陈 琛
三审三校:黄 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