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 昆明城市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发言摘要①I张征、刘琨、代百生、李亚梅、刘娅5名专家谈教育话美育

发布日期:2025-05-31 点击量:210


发言摘要①I张征、刘琨、代百生、李亚梅、刘娅5名专家谈教育话美育

在夏雨温润的氛围中,5月27日上午,一场关于音乐教育与美育浸润的思想盛宴热烈开启。“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昆明城市学院隆重举行,14位国内音乐教育权威专家围绕十个议程交流碰撞,共同探讨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共谋高校如何推进美育浸润行动走深走实。

今天推出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张征教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的刘琨教授、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及设计学院的代百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李亚梅教授、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的刘娅教授等5位专家的发言摘要。

5位各地高校专家从不同维度为音乐教育发展献智献策。从专业规范到人才核心竞争力,从资源整合到特色培养模式,见解深刻且具前瞻性。

中央音乐学院张征教授:

播撒音乐火种,践行美育使命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张征教授深入剖析了当下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央音的具体实践经验。央音积极开展音乐美育实践,2020年起开展的“云端音乐课”帮扶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二中艺术特长班。自开设音乐特色班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化隆地区为例,音乐特色班成效显著,专业成绩上线率达95% ,多名学生取得优异名次。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陈征教授编排5首曲目,联动31所中小学合唱,经新华社发布后,获广泛赞誉 。同时,学院注重教师培训,开展“国培计划”等项目。在“10·15艺术节”授渔计划中,“央音1+1”教学团队奔赴各地乡村,传递音乐之美。线上线下相结合,学院致力于让音乐教育火种播撒全国,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目标,为音乐美育事业持续贡献力量。

张征教授指出,音乐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求。

深圳大学刘琨教授:

整合多元资源,推动美育变革

深圳大学艺术学学院刘琨教授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深圳在学校美育教学改革与社会美育资源整合方面的经验。深圳积极推进教育一体化,涵盖城乡、区域、普职等多个维度,致力于缩小教育资源差距,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在社会美育资源整合方面,深圳积极倡导馆校合作、家校合作,将美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构建起全方位的美育共同体。例如,“四个一百进校园”活动,让300多万学生领略到美育的魅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刘琨教授认为,深圳的实践表明,美育改革需要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多方协同,形成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学生素养的良性转化链条。同时,与艺术机构合作开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同时,深圳大学还积极探索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通过与多所中小学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美育协同发展链条,其中深圳大学助力弘雅小学成为艺术素质测评示范校,培养出多位戏曲小梅花金奖得者,还登上央视春晚,推动其融入“美育共同体”。为全国学校美育教育改革与社会美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助力美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澳门理工大学代百生教授:

聚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痛点与对策

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及设计学院代百生教授从国际视野出发,探讨了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他结合澳门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分享了澳门理工大学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代百生教授认为,音乐教育人才应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多元化的音乐素养。同时代百生强了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鼓励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他还指出了当前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多重尴尬,并且进行了相应对策的己见解答。代百生强调音乐教育人才核心竞争力在于“多能”,高校应突破“职业教育”桎梏,拓展人才培育观念,避免只重音乐知识技术训练,要重视教育内涵。在行动策略上,以多元灵活课程方案、PDCA品质自我管理机制差异化培养人才;倡导“为教而学胜过为学而学”理念,培育研究意识;重视“教师之师”队伍建设,鼓励多元教师组合,举办成长工作坊,推动教师服务社会,从源头影响学生,为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新路径与思考方向。

四川师范大学李亚梅教授:

探索音乐师范生 “四力” 培养新模式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李亚梅教授分享了四川师范大学在音乐师范生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她认为当前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存在与基础教育接轨不足、师范生两种课堂能力发展不均衡、区域传统文化传承能力缺乏等问题。基于此,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秉持 “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 的办学理念,探索音乐师范生 “四力” 培养模式,即教育教学力、音乐专业力、活动指导力和文化传承力 。在培养举措上,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动机制,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全覆盖;推行 “多能 + 一专” 模式,通过培优生制、师徒制等加强课程与教学改革;强化基础、技能与特色课程教材建设;利用AI赋能虚拟教研。在开展第一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含音乐理论、技能和教育类课程,用于系统传授知识技能外的同时,瞄准基础教育第二课堂的高师第二课堂建设,围绕学生开展艺术团建设、社团活动开展以及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推进第一、二课堂融合。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音乐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区域示范引领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在音乐师范生培养上成果丰硕,未来也将继续深耕,为美育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育领域持续发展。

昆明城市学院刘娅教授:

“以团建班”模式推动地方美育发展

云南省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刘娅教授分享了昆明城市学院在音乐教育方面“以团建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OBE理念,构建“重协作、能排练、善演出、会教学”的四维一体课程群,涵盖个别课、声部课等,强化学生团队协作与实践能力。学院打造“教师 + 大师”师资模式,邀请郑小瑛、卞祖善等知名专家授课。在实践教学上成果斐然,实习基地从2017年的0发展到如今58所中小学,为学生提供广阔实践平台。

同时,昆明城市学院积极参与“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深入陇川县中小学,助力当地美育发展。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成果丰硕,学院音乐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毕业生质量高,近三年平均就业落实率达95%。通过组建各类乐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音乐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营造出浓厚的美育氛围,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 ,为地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