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4 点击量:4
当艺术学院三下乡“艺绘乡村·振兴赋能”实践队的同学踏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法斗村的土地,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被这里的民居与环境的共生之美所吸引。此次“三下乡”,他们以专业视角聚焦民居建设,与村民深入交流,探寻建筑与环境设计背后的奥秘。 从宏观的场地规划来看,法斗村民居依山就势而建,巧妙地顺应了地形的起伏。错落的布局让每一户都能获得良好的采光与通风,同时与周围的青山、竹林、田地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与在课堂上学到的环境设计原则不谋而合,却又在实际中展现出更加灵动的生命力。带着对这些建筑的好奇与探究之心,实践队队员们拜访了村民大爷和村民大姐,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对话。 村民大爷回忆起过去的居住条件,感慨万千。“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心里就直打鼓,就怕房子漏雨、墙塌。”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的民居逐渐有了变化: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下,新的房屋不仅更加坚固,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张大爷指着自家的新房子,满脸自豪:“现在的房子,不仅住着舒服,还好看,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村民大姐则从自己居住的体验的视角,分享了她对民居建设的看法。“以前家里空间小,东西都没地方放,现在房子宽敞了,我们还能布置出好看的角落。” 她笑着说,现在的民居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域更加完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而且,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大家也会互相帮忙,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在与两位村民的交流中,实践队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法斗村民居建设的蜕变,这不仅是建筑形态的革新,更是村民生活品质跃升的鲜活注脚。这些依山而筑的传统木构民居,巧妙汲取云南特色吊脚楼下方架空的设计精髓,完美适配山地地形,既有效防潮通风,彰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智慧,又融合地域建筑特色,勾勒出质朴乡村风貌。建筑外墙的木雕、石雕装饰,以当地自然与生活场景为灵感源泉,与周边环境形成文化共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的关键所在。民居四周绿植簇拥,与山水相依,构筑起宁静祥和的乡村氛围,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深刻诠释了当地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 此次对法斗村民居的探访,让实践队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空间,都是自然、人文与设计融合的典范。未来,艺术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将带着这些宝贵经验,继续探索乡村环境设计的更多可能,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