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5 点击量:14
精心部署:明确方向 科学调研
为确保调研实效,殷小成、李永升及罗江琴三位实践团指导教师于7月3日晚间主持召开专题部署会,以沙址村为典型案例,明确调研任务:上午重点聚焦民宿产业经营现状,下午深入考察村情村貌。会议着重强调要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三种自主调研核心方法,要求成员们既关注客观数据,也倾听鲜活故事,做到点面结合、深入剖析。周密的部署有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激发了同学们深入基层、扎实调研的热情。
一线问诊:三法并用 把脉民宿经济
清晨,实践团成员分成三个调研小组,深入沙址村民宿一线,灵活运用既定方法展开实地调研。针对当前旅游淡季特征,各组将访谈对象重点聚焦于民宿经营者。
第一组在细致观察白族特色建筑风貌的同时,与经营者深入交流。面对“淡季经营最大困难”的提问,经营者普遍反映“客源稀少”是核心挑战。
成员们同时观察到,即便在淡季,民宿院落环境卫生维护良好,经营证照规范悬挂,体现了基本的经营管理规范。
第二组采用“问卷+观察”结合的方式,走访多家民宿后发现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相邻民宿装修风格趋同。
当问及“差异化经营策略”时,经营者坦言存在“跟风”心态,担忧标新立异风险。详实的记录清晰勾勒出当地民宿缺乏特色、竞争力不足的痛点。
第三组重点调研民宿线上运营能力。“客源主要来源平台?”的询问引发经营者共鸣。一位年轻业主展示订单记录并反映:“线上平台是主要渠道,但佣金(平台抽成)比例较高。”
成员们进一步观察发现,多数民宿虽开通自媒体账号,但普遍存在内容更新滞后、流量低迷问题,线上营销能力薄弱。
通过收集的126份有效问卷、详实的观察笔记和丰富的访谈录音,三个小组从多维度、多角度精准描绘出沙址村民宿产业在淡季暴露出的客源不稳、同质化严重、线上运营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为剖析问题根源提供了扎实依据。
深挖村情:体察民情 夯实基础
下午,实践团成员将调研视角拓展至沙址村的整体发展脉络。通过走访村公所、研读宣传栏信息、与村民互动等方式,深入了解村情民意。
在村公所宣传栏前,成员们认真记录村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及“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等村规民约要点,为理解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的乡土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支撑,与上午观察到的白族建筑元素保护实践相互印证。
在村口与当地儿童的交流中,成员们获得了更接地气的民生视角。孩子们关于“暑假游客多时院子水果被摘光”和“今年游客少影响零花钱”的纯真话语,直观反映了旅游业波动对村民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凸显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乡村民生的重要性。
艺术赋能:思考未来 贡献智慧
暮色降临,满载调研成果的实践团结束沙址村行程。一天扎实深入的调研,不仅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和影像资料,更让成员们对乡村振兴,特别是景区资源辐射区域的民宿产业发展有了立体、深刻的认知。面对调研中发现的民宿痛点,艺术学院学子们已开始结合专业背景,积极思考艺术设计在提升民宿吸引力、打造特色品牌方面的潜力,以及开发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以应对淡季挑战的可能性,探索艺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
结语
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坚持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洞察现实,用艺术服务乡村。在沙址村的调研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将知识才干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证明,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美化环境,更能为破解发展难题、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供创新方案,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独特的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