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 昆明城市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三下乡社会实践】红色人物专访:“退而不休”刘超仁 振兴致富教育先行

发布日期:2025-07-07 点击量:13



       刘超仁是江龙村的党支部委员,也是一名退休教师,是江龙村脱贫攻坚的领路人,曾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二十年前他从小学教师退休,和村民们一起治石漠,战贫困,重教育;二十年后的今天他同样选择和乡亲们一起,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机制,不断壮大村子的经济。
图片
       以前的江龙村非常贫困,地形四周山高坡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烧炭把树砍光了,造成了大面积的石漠化和荒漠化,洪水淹没庄稼,颗粒无收。从此,江龙村因为贫困被称为“口袋村”。

“我在当任课教师的时候,提着口袋去亲戚朋友家借粮食,去的时候,天不亮就要上路。来到了一个松树林,脚滑滚到了山沟沟里,我爬起来,摸了摸袋子里面的粮食(包谷)还没有洒出来,然后我又跟着路走到家来。我看到现状很着急,当时我们村人均年收入才不到六百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坎里,心里很不是滋味,想为群众做点事儿。”刘超仁回忆说。在2000年前,江龙村没有一个大学生,连高中生都很少有。“以前的教育环境确实非常简陋。我们那个时候,读书是很穷的,一张像样的课桌都没有。现在村子里的教育环境好了,教室很宽敞明亮,课桌椅也是很标准的。”这一现状让刘超仁重视起来,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决定要将江龙村的教育发展起来。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刘超仁响应政府要求,2004年成立了观工小组并担任组长,承诺本村的儿童在小学、初中、高中获得过年级前三名的,考大学的可以每人奖励100元。“家长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的高兴,支持鼓励他们的孩子去追求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刘老师自豪地和我们讲到。与之前相比,江龙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有些大学生则是回到家乡种果树,管理果树,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近年的江龙村不比房子不比车,比的是谁家的子女能有几个考取了名牌大学重点大学。

图片
图片

现在江龙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2018年7月,江龙村观光小组被表彰为先进集体。近年来,江龙村的水果年收入600多万元,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自主创业,搞汽修,在省城开办公司,租地种三七,搞建筑……江龙村现在有68户,289口人,人均年收入2.6万元。摘掉了“口袋村“的帽子。

“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通过我们的双手努力奋斗,苦干实干,干出来的成果。今年我76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将继续弘扬西畴精神,活到老,干到老,干出江龙村的新明天。“刘超仁一心向党,与乡亲们共筑乡村振兴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