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 昆明城市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三下乡社会实践】红色人物专访:“拼命三娘”谢成芬 爱国教育践行者

发布日期:2025-07-08 点击量:27


“拼命三娘”谢成芬

爱国主义教育践行者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拼命三娘”,她叫谢成芬。她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着坚韧、拼搏与奉献的传奇,一句“一米也是变化,干了就有希望!活一天,就干一天!”不仅激励着当地民众,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着深远影响。

图片

谢成芬的人生,与“拼命”二字紧密相连。2008年,当县里出台政策扶持群众硬化进村道路时,身为海子坝村村小组组长的她,毅然挑起了带领村民修路的重担。那时候,修路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大家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用火烤、水淋使石头裂开,再用錾子、铁锤、铁钎一下一下地砸。开山修路要点炮,最危险的环节她亲自上,在大山深处炸响了修路的“第一炮”。她不仅管理工地上的所有事务,还抬着风钻机像男人一样打炮眼、挖土方、背石头,总和男人们分组比进度,从不认输。她说:“女子当村干部,要比男子付出更多的努力,要亲身上阵,以身作则,让所有人服我,我才能管理好村民们。”

图片

可命运却在这时给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修路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谢成芬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去广西南宁一家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乳腺癌中晚期。医生告诉她,如果做手术,还能活五年;若不做手术,也许能创造奇迹,但也可能随时倒下。这犹如晴天霹雳,让她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挣扎之中。但她心中始终放不下修路的事,乡亲们好不容易集资凑钱修路,抱了很大的希望,她不能让大家失望。于是,在住院治疗仅仅十多天后,她就带着大包小包的药匆匆赶回了村里,继续奋战在修路第一线。

图片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经过近3年的苦干,全长8.8公里的水泥路终于全线贯通,解决了海子坝村出行难、运输难、商品交易难等问题。令人惊喜的是,路修好了,谢成芬的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她去医院复查,癌细胞竟然得到了控制,并且在慢慢钙化,医生都惊叹她创造了生命奇迹。

图片
图片

谢成芬的拼搏并没有随着路的修通而结束。2022年,她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谈及在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时的感受,她激动地说:“进到人民大会堂,看到总书记的那一刻,我感觉心里面充满了力量。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对边疆的农业生产发展等作出了很多安排和部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感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谈到从参加完党的二十大全国代表大会回来后,自己的思想是否有转变,谢成芬笑着回答道:“之前当村小组组长的时候眼界受限,出去北京参加完会议回来后感觉眼界更开阔了,思想观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图片
图片

从北京回来后,谢成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工作中。她回到自家院子,向所在的海子坝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宣讲;受邀参加文山州委常委扩大会议,分享交流参会感受和体会。截至目前,她已经进行了300多场宣讲,她希望把党的声音传达到边疆儿女的心里,把总书记的嘱托传递到千家万户。

图片

除了宣传党的政策,谢成芬还深刻意识到对下一代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性。她常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身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一名从艰苦岁月中走过来,与病魔抗争、与贫困战斗的基层代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坚韧不拔、拼搏实干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图片
图片

“文凭不代表水平。”谢成芬的这句话让实践队成员们触动很深,今年54岁的谢成芬在云南开放大学上学,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在进步,我也在进步,我继续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是想保持我的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她也鼓励在座的实践队成员们要戒骄戒躁,担当起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

在谢成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党员的担当与奉献,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力量,更看到了对下一代爱国教育的殷切期望。她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西畴人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