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 昆明城市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助力环境设计专业开展——商业空间装置艺术设计跨专业联合实践项目评审会

发布日期:2025-06-28 点击量:3


为进一步推进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跨专业联合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建设改革。一场“跨界对话—探索融合!商业空间装置艺术设计创新实践探索”项目实践评审会,于2025年6月26日在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成功举行。

图片

真实项目实践

项目名称:顺城暑期商业空间装置艺术设计

课程类型: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联合实践周(PBL项目制教学)

项目背景:昆明顺城购物中心作为昆明的重要商业地标,承载着展示城市魅力、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功能。本次聚焦暑期 美陈装置设计,旨在以商业美陈为载体,深度挖掘昆明城市文化内核,打造兼具城市高度与营销价值的爆款作品,提升创意设计与城市文化传播的综合能力。

设计任务:

1.设计方案:包含设计理念、效果图(多角度)、材质说明、灯光设计,重点阐述如何体现城市文化、实现爆款目标。 

2.展览策划案:详细说明展览主题、内容、形式、动线设计,展示美陈与展览的文化叙事逻辑。 

3.传播营销方案:提出针对美陈装置的打卡传播策略、线上线下活动策划,体现城市营销思路。 

4.案例分析报告:选择 1 - 2 个爆点项目案例,分析其成功要素及对本次设计的启发。

评分标准:

地域性(30%):整体调性是否符合顺城购物中心是否自然、高级地融入设计。 

创意性(25%):概念是否新颖,能否引发打卡传播。 

可行性(20%):材质、尺寸是否符合实际,可落地性评估。 

表现力(15%):草图、模型、汇报的视觉呈现质量。 

团队协作(10%):分工合理性、答辩配合度。

校企共评,创艺生辉

本次评审会导师团队由环境设计(专业+行业)教师组成,特别邀请了校企合作单位云南时时刻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黎媛导师和设计部负责人谢子童为企业评审嘉宾。环境设计教研室全体专职教师参与。此次评审活动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跨界思维碰撞与专业评审指导,生动展现了青年学子在商业装置设计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

汇报环节中,各小组围绕艺术化表达、文化叙事或互动体验为核心,通过独立或组合的装置作品(如雕塑、多媒体艺术、互动装置等),为空间注入主题概念、情感价值或话题性,强化空间的辨识度与记忆点。

图片

各小组作品亮点十足:

有的以文化为主题,从地域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借助动态光影装置与空间结构的巧妙结合,打造出沉浸式商业体验场景。

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紧扣可持续发展理念,用金属、镜面折射多样生态,悬浮“山石”“花草”映射昆明生态,形成如流动彩虹般的视觉冲击,凸显生态脉络。

有的以材料与技术创新为亮点,以“城市万花筒”为创意,通过光线、色彩、云南特色花卉和空间的万花筒式体验,探索新型材料(如亚克力、智能灯光)或技术(AR、互动感应),追求视觉冲击力与科技感的融合。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跨学科的创造性思维。

图片

评点精研,启思砺行

评审环节中,企业导师对学生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学生通过跨学科整合,将空间设计的知识与装置设计的跨界专业思维相结合,从而展现出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在装置艺术领域中的独特视角。”王黎媛导师点评道。同时,导师也从行业文化背景、经典案例、落地可行性、用户体验细节、成本控制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鼓励学生进一步打磨设计方案,提升作品的实践价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行业前沿的设计思维和技术要领的差距,与此同时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和努力的方向。

图片
图片

活动最后,李立秋老师总结到,此次活动是专业跨界的思维碰撞与经验共享。环境设计教育要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参与商业空间装置艺术设计实践,能拓展视野,从空间营造、艺术表现和技术应用融合等多维度思考,目标是培育符合行业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第一组:周思雨、武家娴、杨季森、孙巨航(指导老师:骆怡)

作品名称:繁花寻踪

设计说明:以“艺术化自然营造”为核心,打造“幻漾花境·共生之韵”的沉浸式空间。借紫色系花境与弧形钢架虚实交织,通过紫色与绿色撞色搭配,结合吉祥草、薰衣草等植物及钢架、镜面材质,营造梦幻氛围。以灯光互动、空间序列设计增强沉浸式体验,弧形架构等布局满足多元人群需求。既呼应昆明“春城”生态底色,又契合顺城购物中心“艺术+商业”定位,通过视觉吸引力与互动体验,传递人与自然、艺术与商业和谐共生理念,助力传播城市文化、打造商业地标。

图片

第二组:王淳、杨蓬艳、黄晗婧(指导老师:苏晓梅) 

作品名称:生态棱镜艺术装置

设计说明:以“艺术化自然营造”以昆明生态为灵感,融合自然元素与艺术巧思,用金属、镜面折射多样生态,悬浮“山石”“花草”映射昆明生态。通过棱镜拆解重组生态万象,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受自然与艺术交织的奇妙张力。装置延续顺城融入云南在地文化、自然生态元素的传统,注重沉浸式场景与情感共鸣,强化自然符号,利用多元材质与工艺,连接消费者情感,升级商业空间文化属性。

图片
图片

第三组:江轩、杨建婷、李欣彦(指导老师:苏晓梅)

作品名称:城市绿洲

设计说明:将昆明顺城购物中心融合人、自然与城市元素,创造共生的空间形态,激发场所的情感价值。结合当时季节,展现都市绿意,结合现代简约与自然元素,营造城市的绿意,将绿洲的概念作为主体与城市结合。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自然的平静氛围结合,衍生出这片钢铁中的绿洲,以历史为根,以商业为叶,以人文为魂,再现都市的钢筋水泥间,书写着独特的城市叙事,它证明,冰冷的钢铁建筑可以承载温暖的人情怀,繁华的商业空间能够孕育诗意的生活方式。

图片

第四组:梅子想、腾汗菊、周才彤(指导老师:贾蓉)

作品名称:花绽染间

设计说明:作品致力于将扎染艺术的浪漫美学与空间功能的深度融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自然地融入日常场景之中。在设计过程中,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将脑海中蓝白交织的意境搭配沁人心脾的鲜花,逐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空间体验。通过垂坠的扎染布与优雅的鲜花艺术装置作为空间串联的"线索",巧妙地引导人群沉浸其中,打破传统与艺术的边界。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蓝白画卷, 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独特的故事,让逛展成为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之旅。

图片

第五组:李应智、谭正好、邓兴彬(指导老师:李凌)

作品名称:青墨叠翠・花叙新章

设计说明:以“青墨叠翠・花叙新章”为主题,融合国风与疗愈理念,打造艺术体验空间。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灵感,用水墨色调,融入竹编、片石山等古典元素,传递东方美学,彰显昆明文化底蕴;结合现代疗愈理念,选黄竹、白掌等绿植花艺,搭柔和灯光,营造宁静氛围助观众舒缓身心。创新融合,在竹艺装置嵌灯光,花艺设计加疗愈植物,将国风与疗愈结合,营造有文化内涵与治愈功能的空间,让观众领略传统文化美,获身心宁静平衡,实现自然与文化对心灵的滋养和疗愈。

图片

第六组:玉儿、刘湘、郭苜峣(指导老师:苏晓梅)

作品名称:焰语云滇

设计说明:本设计围绕云南彝族火把节,融合传统与现代。以火把节文化为魂,借冰与火重构展现地域特色,借通透材质、色彩转换呼应昼夜环境 。提取彝族纹样打造精品展廊,设廊道装置、展架展陈,借线上线下、文创等多元营销,传承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者在空间游走中读懂彝族文化厚重与鲜活,助力地域文化传播与商业活力提升。

图片

第七组:周楚钰、赵银屏(指导老师:李凌)

作品名称:荷你见面

设计说明:本装置以七月荷花为灵感,将荷花、莲叶融入竹编小舟卷轴造型,呈现中式诗意美学。落地昆明顺城购物中心,借莲之清雅,为繁华商圈添人文韵味,呼应昆明“春城”的温润气质,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可驻足感受传统与自然之美,营造独特且具文化温度的商业空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