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6-29 点击量:5
「专业+行业,实力助阵」 本次项目评审邀请了昆明理工大学设计院市政景观分院副院长陈超老师、云南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李世华老师、云南森道景观工程有限设计公司负责人佐须顺老师及我院行业导师高级工程师王钱德老师。他们深耕行业多年,在项目实践、创意设计、行业趋势把控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 此外参与评审的还有环境设计教研室专职教师。 「朋辈助力,赋能设计」 本次还邀请了目前在墨尔本大学攻读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的19级环境设计专业李宏达同学,重返校园。 他给22级同学分享从学生到如今的成长历程,结合实际项目讲解设计落地、各种环境设计类比赛及前期调研分析部分。互动环节中,师兄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创意实现、技能提升、参赛项目的疑问,这场分享让大家对未来学习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方案汇报,思维碰撞」 汇报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通过精心制作的PPT、模型、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详细阐述本组项目的设计理念、创作思路、功能布局以及创新亮点。 :第一组 朱翎 卿严律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桃源广场景观改造以“桃源水韵•生态新语”为主题,旨在重塑盘龙江畔的历史文化与生态活力。设计从“水”与“桃源”两大核心元素出发,通过现代景观语言重新诠释昆明母亲河的人文记忆,打造兼具文化认同与城市休闲功能的滨水公共空间。 文化层面,提取盘龙江水利智慧及桃源意象,设置叙事性景观节点,采用海绵城市技术,改造硬质铺装为透水材料,构建阶梯式生态驳岸,示范雨水收集与净化过程。植入智慧照明与共享设施,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改造后的桃源广场将成为盘龙江文化展示窗口、市民生态课堂和社区活力客厅,实现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的共生共荣。 第二组: 刘婷 王曼羽 陈良山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桃源广场有机更新以“桃源新境”为核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环境友好的绿色公园体系。设计融合生态修复、人文激活与商业共荣,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构建“渗、滞、蓄”生态系统;通过滨河大道串联商业,打造文化步道与主题活动,激活多元场景;设置共享空间,构建慢行交通,运用智能设施,实现低碳运营。未来,这里将成为生态修复示范地、文化传承活化场与商业共荣引擎区,是市民休闲的“城市绿洲”、游客感知文化的“窗口”,实现自然、人文与经济永续共生。 第三组: 赵学铭 江芯竹 李润欣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从一棵树的遮荫到一片林的降温,从一条绿道到全域生态互联的 调节体系。"织"是生态纽带,是植物群落的水平延展,是绿道系统对城市破碎生境的缝合。本设计以蓝花楹为核心载体,融合生态修复、气候调节与人文体验,构建一条兼具 生态效益与美学价值的滨水绿廊 。通过科学化的植被配置与系统性的绿道规划,我们将强化蓝花楹的遮荫降温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串联起破碎化的绿地空间,形成 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设计还将注入文化展示、艺术节点与互动体验,让市民在漫步蓝紫色花海时,既能感受自然的清凉馈赠,又能体会昆明独特的地域文化。 第四组: 宋冰月 马成宇 刘润楠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山水桃源“为理念,通过探索场地原有的文化脉络,结合场地原有的三脉——水脉、文脉、地脉,生成对应的空间序列,从溯源到入境再到共生,重塑昆明盘龙江畔的公共空间基因。结合三重修复:生态、文化与功能再生,系统性地重构桃园广场,同时希望用河流来讲述城市的故事,让市民能够在行走中阅读有关地域的文化。 第五组: 徐鑫 陈永敏 肖璐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蟠龙栖桃·江润万家”滨水广场以盘龙江自然水文为脉络,融合滇中桃源文化,构建“生态-文化-社区”三位一体的活力空间。通过生态驳岸修复与本土植物群落营造弹性蓝绿廊道,以桃花形景观节点串联茶马古道等文化记忆,结合古渡口与可食用农园实现历史活化与社区共建。透水铺装、太阳能廊架等可持续技术植入,打造兼具地域辨识度与当代功能的城市客厅,让母亲河焕发新生。 第六组: 高妙圆 罗安秀 施文君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社区“艺术缝合生态”方案以艺术化+生态修复为核心策略,针对社区与河岸的割裂问题,通过生态失衡的艺术化干预重塑空间。设计驳岸结构,植入芦苇湿地、可降解艺术装置与社区参与式种植区,以"艺术缝合修复”理念修补生态伤痕;栈道与休憩节点沿"缝合线"布局,形成一条链接社区生活与自然生境的共生廊道,实现生态韧性提升与社会记忆存续的双重治愈。 第七组: 张心悦 米榕 杨惜然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桃源拾光-藏忆筑新”为主题,立足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借龙江滨水资源,恢复场地生境,构建“一核两带三心”空间结构,串联生态、文化、活力节点,融入“桃林漫步”场景唤醒城市记忆,打造生态人文交融、兼具休闲与文化展示功能的滨水公共空间,让市民亲近自然并感受地域历史底蕴 。 第八组: 方萍 齐佳蕾 杨文熙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项目以母亲河文化为内核,构建"溯源-共生-传续"三大主题板块,让滨水空间突破传统景观的容器属性,化身为文化传承的纽带、生态教育的载体与市民共建的舞台。通过"一条母亲河滋养文化根脉,一处滨水空间激活城市生活"的价值循环,实现文化、生态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 在设计上,提炼跳跃的水花、微澜的碧波、晶莹的水珠三种水元素,通过艺术化重构创造出层次丰富、形态多变的动线体系。中心节点以水波层层推进的韵律为灵感,营造出简约流畅、自然灵动的空间氛围,使整个场景呈现通透开敞又充满变化的视觉体验。同时,将曲线美学与功能布局有机结合,通过形态引导自然形成空间序列,增强人群参与感与空间引导性,实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第九组: 李梅 张怡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桃源拾光 藏忆筑新”为主题,立足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借盘龙江滨水资源,恢复场地生境,构建“一核两带三心”空间结构,串联生态、文化、活力节点,融入“桃林漫步”场景唤醒城市记忆,打造生态人文交融、兼具休闲与文化展示功能的滨水公共空间,让市民亲近自然并感受地域历史底蕴 。 第十组: 张凯 曾文静 陈敏芮 设计展板呈现 设计说明 以“自然超氧,身心康养” 为核心,秉持生态优先、功能复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超 氧环境营造与康养功能布局深度 融合,通过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 的有机结合,创造舒适、安全、 宜人的康养空间,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互动。 「答疑解惑,启迪未来」 汇报结束后,进入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环节。专家们进行汇报点评,也耐心地逐一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分享自己在行业中的实战经验和应对策略。让同学们知道“优秀的设计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懂得与甲方沟通,深入了解甲方的需求,用专业的设计语言将甲方的想法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案。” 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与专家的近距离交流,让 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空间再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教融合,赋能成长」 本次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园进行实践项目评审,是我们环境设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让同学们走出校园的“象牙塔”,直面行业前沿动态和实际需求,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检验教学效果与提升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行业的深度链接,为同学们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此次项目评审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中圆满结束,但设计之路永无止境。期待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打磨专业技能,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