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6-30 点击量:3
当织锦遇见光影科技,当银饰邂逅数字工坊,一场文化展陈的革新实验正在设计课堂蓬勃生长!本次环境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项目实战课题——以 “展示民族文化” 为命题,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用现代设计语言展示民族文化,打造集沉浸体验、交互研学、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创新场域。同时邀请行业资深设计师李素琴教授、视觉传达专业郭伟老师与环境设计专业导师共同指导与授课。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交流,从 “概念创新、功能逻辑、视觉展墙” 三维度构建评审体系,在 “文化转译・展示赋能・虚实共生” 的核心理念下,让昆明世博园成为解码中国多民族文化基因的展示窗口——展示主题涵盖苗族、傣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主题,这里每一寸展墙都在诉说云南民族文化,每一个空间都在思考在地叙事与现代展陈技术共振。此次进一步深化艺术学院《项目制跨专业联合实践》《展示空间设计》两门省级一流课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持续建设改革。 文化与创意共鸣!看环境设计学子如何用巧思展示民族文化 +展示新生态。 行业导师为学生发布真实项目任务 课题名称:文化传承与展示赋能——世博园展厅项目设计“一民族、一文化、一展厅” 项目背景:云南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民族。本次设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挖掘云南在地文化(如傣族、白族、傣族等)的特色元素,结合现代展陈技术,打造一个兼具教育性、体验性与艺术性的民族文化展厅,展现民族团结与多元共生的主题。 设计目标: 文化性:深度挖掘某一云南民族(如傣族、白族等)的文化符号(建筑、服饰、非遗、自然生态等),提炼设计语言; 创新性:运用现代展陈技术(AR/VR、互动装置、数字化叙事等)增强观众参与感; 主题性: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主线,体现民族融合与时代发展; 功能性:合理规划展区流线,满足教育、体验、展示、商业等多重需求。 双师赋能的评审现场 设计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文化在当代空间中生长出新的叙事可能。本次评审突破传统课程作业评价模式,让学生设计思维从 “图纸” 转向 “现实问题解决”,通过专家指导,民族文化展示从 “静态陈列” 升级为 “可交互、可消费的活态叙事”。 在课程作业展上,资深的行业专家李素琴教师与环境设计专业导师与同学们围聚在展板前,通过指尖划过展示大屏上,从文化符号转译逻辑到 AR 交互技术应用,逐层拆解探讨。以“民族文化 + 数字展陈” 空间的探索,把握空间叙事张力,在交流中收获新启发,看着千年民族文化在数字光影中焕发生机,在思维碰撞里重构文化传播的当代语境,教学相长,这正是设计课程的价值所在。 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展示 第一组:23级环境设计2班——李应智、周思雨、武家娴、谭正好(指导老师:贾蓉、李立秋、郭伟) 设计说明:展厅位于昆明世博园,以“传播张力+文化深度+空间叙述”为定位,融合区位优势与创新规划。设计从苗族传统建筑中提取特色花窗、吊脚楼等元素,结合投影、VR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展示空间。色彩借红棕、蓝灰等诠释文化内涵,材质选用布料、木材与钢架,构建服饰、蜡染、生活饮食、建筑、体验区、文创区等功能区,形成集展示、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展示空间,展现苗族文化魅力。 (VR展示) 第二组:23级环境设计1班——王淳 杨蓬艳 黄晗婧(指导老师:贾蓉、李立秋、郭伟) “彝脉相承”彝族服饰文化展厅以黑、红、黄为主色调,这三种色彩不仅是彝族服饰的灵魂,更承载着彝族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理解——黑色象征大地,红色寓意热情,黄色代表光明。展厅以彝族服饰为核心,串联起珍贵文物文献、精美艺术作品,通过实物陈列与多媒体展示,展现服饰工艺的精妙与文化内涵。同时,展厅运用场景复原与数字化技术,生动呈现火把节的热烈狂欢,以及彝族烤茶的传统饮食文化。从服饰细节到生活场景,多元文化元素在此交融,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氛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彝族文化的传承脉络与独特魅力。 (VR展示) 本次评审会不仅是课程成果的验收,更是我专业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跨专业协同、产教深度融合、双师联合指导,我们正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设计教育新路径。未来,课程组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更多学生作品从课堂走向社会,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