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争先进,办学转型当标兵系列报道之袁爱华老师

发布日期:2014-09-16 点击量:1568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法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也成为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责任。有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有方、热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热爱生活、严以律己,用7年多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诠释“学为人师”的理想追求。她是袁爱华副教授,来自法学院的专职教师兼教研室主任。
积极引导,学以致用
在教学工作中,袁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自己要认真备课,也同样要求同学们要做好课前预习,她认为只有学生们预习了,才能更好的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问题的引入既可以帮助学生良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学习之后的灵活使用才是教学的目的。引入典型案例、疑难案例对比,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能掌握归纳案件事实的能力,思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们不只是学到了书本知识,更是掌握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袁老师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认真回复学生的疑问,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袁老师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的回应,同学们表示渐渐地从喜欢上袁老师的课,到对学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翻开学生们对袁老师的教学评价也证明了这一说法。
关于法学,关于教学
就法学而言,通过司法考试是法律职业人的敲门砖,因此,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是袁老师一个恒久不变的努力目标,在袁老师看来,“身教”远胜“言传”,教师对工作的认真热情、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耐心和关爱,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如何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同时,袁老师还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效果上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袁老师总结学好法学专业无外乎三个步骤,第一是识记,第二是理解,第三是适用,如此方能系统牢固地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
袁老师表示希望在今后工作中更加突出让同学们础理论的前提下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真实、疑难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和论证自己的处理意见,培养大家归纳案件事实的能力,思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闲暇之余,生活之中
袁老师在教学上付出了百分之百的热情,看到课余生活中同学们熟练的运用所学,袁老师也是满心欢喜。空暇之余,袁老师喜欢看看书、备备课和写写文章,喜欢上上网,居家陪孩子,喜欢自己做面包、酸奶、甜白酒,也喜欢在屋顶种菜。用袁老师的话说,热爱生活就是用心享受生活中徜过的每一丝惬意,热爱生活也是坚持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惊喜。
“作为一名专职教师,如何更好地践行实践性教学、加大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校转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袁老师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着未来的教学转型,而这些思考时常是在自己闲暇的时光。“身心放松的思考往往能触碰到令人惊喜的东西。”袁老师表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学中,袁老师喜欢琢磨门道,总结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除了知识的传承创新之外,科学研究也是自己工作的一个方面,袁老师同样认为大学教师有服务社会的职责,多年来,袁老师一共发表《刑法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案例比较分析教学法在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等18篇高质量论文。现在袁老师也在主持着省教育厅的一个关于贪污贿赂犯罪的课题。
袁老师最后坦言,学习工作中,既要在成绩中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通过查找问题来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在问题面前不悲观失望,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以更好的状态来推动自身学习和工作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