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加快推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发布日期:2014-09-18 点击量:2136


据云南省教育厅9 月2 日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 年云南省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遴选结果的通知》(云教高〔2014〕112 号),我校入选首批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成为全省独立学院唯一入选单位,同时,据云南省教育厅9 月2 日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 年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相关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的通知》,我校成功申报了云南省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东南亚新商科专业群。标志着学校顺利通过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渡阶段,并成功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行列。
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项目”旨在学习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建立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改善中国的教育结构。今年2月26日,国家又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以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等教育改革春雷预示着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会议之后,学校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真贯彻国家“教育”、“人才”两个规划纲要,牢牢抓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率先响应国家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多次参加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学习、讨论会,调查、研讨会并在学校召开理事会会议、学校办公会、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等明确和部署了创建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规划。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搭平台、破难题,以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为出发点,推进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提升学院办学品牌,同时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强一堡”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为纲要,不断提高人才供需契合度,不断提高办学的社会满意度。
自2000年建校以来,我校传承云南师范大学优良的校风学风,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风雨十余载,实践证明,学校的综合实力得以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日益凸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耕耘十余载,我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有了长足的准备和丰硕的成果。
1.建设了基本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根据国家、特别是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并建设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群。
2.构建了基本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校根据“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3.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起,学校深化3+N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内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学习模块。
4.基本形成了“应用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实际为背景,以岗位群技术为主线,构建了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设计类多个专业实验室。并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校内实验室5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0余个,职业技能教学考核体系8个。
5.初步建设了“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实施“三工程联动”的建设工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质量工程、重点课程、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以项目带动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3年,学校共有1个省级培育学科,12项国家质量工程,79项省级质量工程。已完成44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
总结经验,我们收获颇多,探索未来,我们自信满满。新时期,学校厉兵秣马、披坚执锐,为实现“转型提升”的跨越发展正在积极地排兵布阵。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工程实践型”的培养定位和面向云南和西南经济支柱产业的服务定位,积极统筹落实专业群建设规划,以专业集群建设构建、夯实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的大框架、大结构,重点抓好专业结构优化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突出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模式”,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模块化教学,突出应用技术培养特色,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与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大学。